跳海救人事件 


不少人批評 postulate of utility maximization 是 tautological,不能引申出 testable implications。A.A. Alchian 曾以「跳海救人」作例子,說明建基於 postulate of utility maximization 的 utility theory 也可以有解釋能力 (explanatory power)。

故事的主人翁是路人甲。有一天他經過河邊,發現有人遇溺,他 …

考考您:

題一:經濟學能否推斷路人甲會跳海救人,還是不跳呢?

      不能

「跳海救人」可滿足自己的助人之心,也可能會獲得名聲或其他種種的利益。另方面,「不跳海救人」卻可避免涉險。「跳海救人」的功用大,還是「不跳海救人」的功用大?我們無法事前判斷,而答案也因人而異。因此,我們無法單以 postulate of utility maximization 來解釋「跳海救人」的行為。

要以 utility theory (功用理論) 解釋人的「跳海救人」的行為,我們必須要加入一些 test conditions (實證條件)。

Saying that people will maximize utility is tautological. However, utility theory is not tautological if we are able to specify what entities can give rise to utility and the cost for acquiring them.

以「跳海救人」為例:

推論一:若風球高掛,波濤洶湧 (test condition),則可 predict「跳海救人」的行為會減少。(當然,我們仍無法推斷路人甲會跳海救人,還是不跳。)

推論二:會游泳 (test condition) 的人比不會游泳的人有較多「跳海救人」的行為。

 

 

 


Econman (29 /8/ 2000)


Utility Theory (功用理論)

 

 

 

功用理論目錄:
<1> Utility Maximization
<2>

跳海救人事件

   
相關內容:
<1> Utility and Prefernce
<2> Economic explanations
<3> Refutable statements

 

 

Home
Back to A-level Index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