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mand and Law of demand
 

 

 


相關內容
<1> Money income & Real income constant demand curves
<2>

Giffen Good

<3> Law of demand as an assertion
<4> 需求定律 vs 等優曲線分析

 

 

 

 

 

Home
Back to A-level Index Page

 

 

 

需求定律 vs 等優曲線分析


等優曲線分析 (Indifference curve analysis)

以等優曲線推斷價格改變對行為的改變,有以下 3 種不同的說法:

(1) 「貨幣所得不變 (money income constant)」

假設「貨幣所得」不變,當價格下降,需求量可以上升,也可以下降,因此我們不可能由此推斷價格改變對行為的改變。(詳情請看:<Indifference curve analysis: Price effects)

(2) Hicks'「實質所得不變 (real income constant)」

Hicks 所說的實質所得是以 utility 為指標的,當 utility 不變,即代表實質所得不變。(詳情請看:<Indifference curve analysis: Substitution effect>)

假設 Hicks 所說的「實質所得」 (or utility) 不變,而價格下降,由於只有 substitution effect,而沒有 income effect,需求量必定上升。但我們可否以此推斷行為的改變呢?表面看我們可推斷購買量會隨價格下降而上升,但實質卻不能,因為這推斷是建基於 utility 不變的假設的!

由於 utility 是不存在於現實世界,我們根本就不能量度 utility 是否不變,因此也絕不能以此推斷行為的改變

(3) Slutsky's apparent real income constant

當局限條件改變,若我們剛巧能有不多不少的能力購回原先的「消費組合」,這便是 Slutsky 所說的 apparent real income constant了。

假設 apparent real income constant,而價格下降,消費者的需求量必定增加。由於 apparent real income 是否不變是可以量度的,因此我們可以此推斷價格改變對行為的影響。

但 Slutsky 的分析卻有很大的局限,就是 apparent real income 要不變。在現實世界,當相對價格改變後,到底會有多少情況是 apparent real income 不變的呢?若然不多,則 Slutsky 的 apparent real income constant 又可幫助我們解釋多少問題呢?


需求定律

無論 income effect 是正、是負,根據需求定律:「價格與需求量的關係必是反向的。」這是說若某行為的成本 (full price) 上升,則該行為會減少。這假設可說是簡單而實用,只要指出局限條件轉變後「full price」的改變方向 (不用理會 income effect 怎樣),便可推斷行為的改變。需求定律應用性之廣是無容置疑的。

需求定律不但簡單易用和有極廣的應用範圍,它的含意 (implications) 更不斷為事實所確認。

 

 


Econman (16 / 10/ 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