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魔篇:機會成本 (5)
「港版」機會成本 (5)
考考您: 題一:假設電影戲票的票價由每張 $50減至 $25,購買電影戲票的成本會 增加。 故事一:假設下列是阿甲如何花費五十元零用錢的喜好次序 (order of preference): 首選:購買一張定價 $50 的電影戲票 次選:購買一部售價五十元的模型車 三選:全數送給 Econman 考考您: 假設除 money price 外,沒有其他成本 (例如不須要花時間購買)。 題二:阿甲購買電影戲票的成本是 題三:若模型車的售價由 $50 減至 $25, 阿甲購買電影戲票的成本會 不變。 題四:假設電影戲票的票價由每張 $50減至 $25,購買電影戲票的成本會 上升。 下降。 不變。 其實所謂的 "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 並不一定是指故事中的「次選」。為什麼呢?原來當 constraints 改變,new options 很可能會出現,使 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 未必就是原來的「次選」。例如在題四中,戲票減價並不影響次選,但卻會使購買戲票的 value forgone 下降 (即 value of the highest-valued option forgone 下降),使其成本下降。 小總結: 港產教科書其中一個入魔的原因是將經濟學家原來簡化了的例子,生吞活剝,硬套入現實生活當中。經濟學家原來的例子當然沒有錯,但港產的流行作品一般卻忽略了某些重要的局限條件 (constraints),再加上新奇的「邏輯」演繹,導致結論很多時候違反 common sense ,使學生如墮五里霧中。
Econman (27 / 9 / 2000)
|
|